1.市民社会和现代国家
1.1 马克思与黑格尔法哲学的搏斗
1843年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前提问题:
- 马克思为什么要和黑格尔法哲学搏斗?
- 为什么是法哲学?
- 为什么集中于论述现代国家的地方?
马克思对现实问题的困惑使得马克思与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交锋。他发现了政治经济学基本立场无法解决的问题:即使有了现代版本的政治制度,这样的制度也无法将整个社会接住,作为理性国家、现代国家去真实的包容和吸纳社会中所有的难解问题。
- 不能解决穷人的真实问题,还会带来土地私有化。理性国家无法回应来自穷人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
马克思开始质疑关于现代世界的宏大理论,即以黑格尔法哲学为代表的关于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的理论。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是因为他要强调黑格尔的法哲学所提供的现代国家要比法国和美国都更有解决社会内部问题的能力,但这样的理论无法支撑起现代国家。
向往着现代民主政治的青年马克思面对着物质利益的难题,开始对自己的基本立场进行反思,重新思考这样抽象的、理性的、纯粹的、政治的国家究竟能否真正的解决现代世界的各种各样的极端的社会问题。带着这样的追问,他开始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直接地批判。
1.2 黑格尔法哲学
1.2.1 自由
现代条件下的生活是自由原则的实现。
- 现代版本的生活,的的确确的找到了一条可靠的道路。让我们可以既有伦理共同体的生活,同时也有对自己的主观自由的绝对的确认。
- 自由和伦理的和解,伦理能够包含每个个体的主观自由。
- 伦理生活守得是共同体以及共同体内部个人的成员的生活,在此背景下每一个成员对于共同体的认同由自己的主观自由来总结的。
黑格尔的自由是三个维度的叠加
抽象自由——排除外部权威和干涉解放出来的自由
- 排除外部干涉有的东西缺少依据,可能沦为原始的自然欲望的奴隶。
- “如果自由仅仅只是一种排除外力意义上的抽象自由,依然没有办法能够让人能够在没有上帝的引领的条件之下,自己引领自己,安好的活着。”——卢梭
反思意义上的自由——道德的观点
自由之谓自由在于自我规定,在于自我给出理性所要求的行动方式。要能够行如此自我规定意味着能够从自己现有的特殊欲望抽身而退(反思)站在排除到特殊欲望的高度(普遍性的高度),从此出发对行动进行规定。
“自由并不意味着任意,而是对于自己任意的反思性的超越”(康德)。“人为自己立法”。
没有办法让我们共同的安排相互之间的自由共在的关系。
- 往往容易停留在与外部现实的简单对立,质疑和瓦解看似没有根据的外部力量。
- 自己被嵌在由自己规定的和他人的关系中,仅依靠道德无法回应展开的行动依据什么样的规则和根据。
- 总认为站在纯粹的位置,但仍是纯粹的主观理性,可能是完全空洞无物的。
社会自由
- “人不是离开世俗的生活,然后想明白世俗的生活是什么样,然后让自己的思考去实现世俗的生活,那是上帝干的事情。”
- 生活中既要根据眼前的生活获得某种行为习惯,同时能够想明白由这些习惯支撑着的自由是有道理的。不仅在做出自己的行动,并且能够确认不仅是外部世界对自己的强加并且是自己要干的。(Self-determination)
- 自由需要具体实际性的内容,一定需要各种社会领域和社会机制的中介支撑。
人的自由行动
- 抽象性
- 规定性
- 自我规定性(进展到社会自由的高度)
1.2.2 现代伦理生活的内部结构
现代伦理生活的内部结构
家庭——直接的普遍性
- 未经反思的原则冲击和中介的普遍性(直接的自然的伦理共同体) 家庭之为家庭在于家庭是一个独立人格式的存在,家庭当中,夫妻之间不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家庭这一整体当中的成员之间的关系。
- 家庭的原则是情感和爱,绝不可能是反思性的理性。
市民社会——反思的环节(差异的环节)
- 要把蕴含在普遍的共同体当中的所有的差异全部让他得以释放和存在,在社会行动的领域中为市民社会。 所以市民社会最主要的不是和他人长在一起,是活出自己。市民社会所要承认的是你在人群关系当中能被人群当中所有的他人能确认是你,而不是属于共同体的一个环节一个零件。
- 在市民社会中,一方面人被外在的某种普遍性的力量连在一起,否则人的生活无法继续;另一方面,市民社会允许你的特殊性得到极度的释放。 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自己,知道外部普遍性力量中想方设法让自己被接纳。但又要把自己从他人的眼光中解放出来。
- 市民社会释放的是特殊性,这个特殊性是蕴含在必然性的概念内部的(普遍性概念中的特殊性原则),作为概念内部的另一极的特殊性。
- 市民社会的两大原则:首要是特殊性,次要是普遍性。 在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分离,每个人都把特殊的自己认作是目的。或者说,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的人格地位都得到了承认,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和自由任意认作是规定其行动的目的。另一方面,市民社会中的人们又由于各自的实际需要而普遍地相互关联,每个人都必须通过与他人的关系的中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需要。
国家——包容特殊性的普遍性
- 支撑市民社会的发展,对市民社会的发展起到统摄、干预和引领,使得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环节支撑着共同体生活的领域(现代国家)。
- 现代版本的国家是理性国家,以具体的普遍性为原则。
- 经过特殊性环节的反思的冲击,上升到超越了特殊性的普遍性,允许每个人站在特殊性高度去质疑的普遍性。国家是统领所有环节的根据、源头和目的。 普遍的理念本身把他蕴含着的简单的普遍性、简单的特殊性释放出来得到发展,并且对他进行限定,最终使得他作为超越并包容了这两个环节更高的真理,能够支撑前两个环节的健康发展。
- 实现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达到社会自由。
1.3 黑格尔论市民社会的双重性质
1.3.1 市民社会是现代伦理生活的重要环节
市民社会的实际形成
市民社会必须以国家为前提才能存在。
- 作为差别的阶段,必须以国家为前提,而为了巩固它存在,也必须有一个国家作为独立的东西在它面前。
- 市民社会必须以国家为前提,只有在国家守护住整个共同体的统一性和普遍性的前提之下,才能让市民社会中每一个人的特殊性得到释放。
市民社会是现代世界的特有成就。
- 在古代的伦理共同体中没有对主观自由原则的承认。 在古希腊城邦生活解体时期,主观自由的原则已经开始萌发,但它无法在以单纯的实体性为原则的古代伦理共同体中得到安放。经过了基督教精神和罗马世界这两大环节,它最终才在现代世界借助于市民社会中的多重机制得到安放。
市民社会的内部机制
需要的体系(System of needs)
亚当斯密和黑格尔认为,在需要的体系中现代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人都为了大家的关系。
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一个普遍的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体系,每一个自由的个体都可以参与该劳动分工体系,并凭借自己的劳动而分享公共财富,满足实际需要。
组成:
- 劳动分工(Labor division)
- 契约关系(Contract)所展开的交换
- 背后是自由个体(free individual)
司法
- 在法律上确保每一个成员的自由个体地位和私有财产权利,来为需要的体系提供法律前提和司法保障。
警察和同业公会:它们分别为需要的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两个方向上的支撑。
- 一是以国家面目出现的力量,它代表一种外在的普遍性,以多种方式来确保一个稳定的外部生活秩序。
- 二是在市民社会中以各个群体面目出现的力量,它代表一种内在的普遍性,使得每个成员可以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达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性。
总结:这三个环节之间层层递进:需要的体系是结果,它需要法律层面保障和支持才能使它变为现实;此外还需要国家这一外在普遍性的力量,和以同业公会等面目出现的内在普遍性的力量进一步支撑。
1.3.2 市民社会具有非伦理性质
黑格尔与亚当斯密的不同观点
- 亚当斯密作为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代表,认为市民社会本身具有道德性质,市民社会条件下的自由劳动和普遍交换可以使得整个社会得到成全。
- 黑格尔则强调,市民社会具有非伦理性,任其自由发展不仅会导致严重社会问题,而且甚至会带来整个伦理共同体的瓦解。
黑格尔从原则的高度指出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质的内在根据
- 市民社会之所以具有非伦理性质,是因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则在这里分开,对市民社会的个体来说二者仅仅是外在的。承认外在普遍性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特殊的目的。
- 无论是市场经济领域的客观规律,还是以国家面目出现的法律体系和公共秩序,它们对于市民社会中的个体来说都只是一种外在的普遍性。只要我们在原则上停留于特殊性与外在的普遍性,我们就是在维持一个外部秩序的条件下纵容特殊性原则的无限发挥,其结果必将是对市民社会本身的瓦解。
从现实的角度对市民社会自我瓦解的趋势作出分析
市民社会必将导致极致的贫富分化。(工人的绝对贫困,一定是先行在后发国家爆发,无法承受市民社会如此的发展趋势)
- 法律承认人和人之间的抽象平等关系,但其出发点确是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差异(先天的自然差异和后天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差异)。(资产阶级法权)
- 市民社会中人仅仅以特殊性和外在普遍性为行动原则,在人与人普遍交往关系充分展开后,人与人之间原有的差异会被无止境的放大。
- 市民社会中以自己为目的以他人为工具,把自己放大为绝对把他人下降为实现自己目的要素的工具。
- 贫富分化导致贱民的产生,贱民的产生同时使不平均的财富更易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 市民社会虽然可以带来财富的不断增长,但它却永远无法用既有的财富来预防和解决贱民问题。伴随着大量的贱民产生,市民社会显露出自我瓦解的趋势。
市民社会必将导致普遍的自我异化
如果市民社会以特殊为原则,那么在共同体中通过炫耀财富这种纯粹的外在方式来获得其他人的承认。
- 市民社会中孤立的个体之所以要炫富,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与共同体之间的任何内在关联,他只能借助财富这种具有社会性质、且可被他人识别的要素来证明自己在人群中的地位,来赢得他人的承认。
- 与黑格尔的“贱民”概念相参照,我们可以称市民社会中这些炫富的个体为“有钱的贱民”(rich rabble)。他们对财富的无限追求和无度挥霍同样意味着对共同体生活的败坏。
1.3.3 市民社会内部必然存在一系列伦理机制
黑格尔指出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是为了找到限制市民社会自我瓦解趋势的现实道路。关于这条现实的道路,黑格尔指出其主要机制是等级和同业公会,支撑这两大机制的基本原则是特殊性和有限的普遍性的统一。
健全的市民社会不应当是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对立,而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地位的私人分属于不同的群体,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支撑起整个共同体。关于这些群体黑格尔的两个层次上的区分:
三个等级之间
- 实体性的等级——凭靠土地生活的等级,守住的是对整个伦理共同体的信任
- 产业等级——主要从事手工业、工业和商业,他们守住的是个体的独立精神
- 普遍等级——坚守的是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
第二等级内部同业公会之间
- 同业公会可以使市民社会中必然出现的极致的贫富分化和普遍的自我异化这两大破坏性的趋势得到限定。(很大程度上克服)
- 市民社会虽然必然导致贫富分化,但同业公会通过为其成员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可对这一发展趋势进行限定,可有效防止其成员陷入绝对贫困境地。
- 同业公会一方面让其成员的社会贡献得到整个社会的充分承认,另一方面也让其成员更加自觉地为社会做贡献。
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等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市民社会中不能只有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分离和对立,还必须有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统一,而等级正是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统一的重要机制。
1.3.4 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具有复杂的结构性关系
- 国家既是市民社会的前提,又是市民社会的目的。
- 家庭和市民社会并不是在先的。家庭和市民社会只是精神的两个有限性的领域,落实为现实生活,也就是说,在现代世界中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领域以国家为前提才能得到发展,国家为这两个领域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法律前提和必要的外部支撑(国家是根据)。
- 国家是目的本身。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有限性的领域并不是目的本身,通过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大领域的发展,精神要进一步上升为自为的和无限的现实精神。转换成日常生活的语言,这就是说,国家不仅要为市民社会的发展提供前提,更要对市民社会的发展进行干预、限定和引领。市民社会虽然可以让主观自由的原则得到落实,但它却具有强烈的非伦理性,不能自我维系。国家必须在更内在的意义上支撑市民社会,必须对市民社会内部的伦理机制进行培育和支持,这样的市民社会才会有伦理功能,其成员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教养,超越主观任意,达到对普遍性的认同。
- 首先,黑格尔明确地用单一性和特殊利益来界定家庭和市民社会的领域,用普遍性来界定现代国家的领域。 其次,黑格尔强调这两者相互一致。 一方面普遍性要经由个体的单一性和特殊利益的充分发展,才能在个体对普遍物的自觉追求中得到实现;另一方面个体的单一性和个体的特殊利益也绝对不可能在完全脱开对普遍物的依赖和对普遍物的进一步自觉追求的条件下得到展开。最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以普遍性为最终目的的一个运动过程。国家既作为前提使家庭和市民社会得到充分发展,又通过个体的特殊性、通过他们对普遍性的自觉追求而最终把家庭和市民社会纳入国家之中。
- 黑格尔是契约论的反对者,不是先有个体把自己拔高到理性的高度,然后订立理性的契约,再由理性的契约给出国家。不是理性契约给出国家,而是相反。生长在共同体当中,共同体作为重要现实支撑和概念根据,它让家庭和市民社会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个人的主观自由都得到真正的确认。在此背景下,生长在市民社会的个体沿着教养的过程不断的通达普遍性。当能够达到对市民社会复杂的结构和内部的矛盾进行普遍的把握的时候,当真能够理解市民社会仅凭自己根本无法完成自我维系的时候,实际上上升到国家要求的自觉地普遍性的高度,因而带来对这个国家的高度认同。
- 即为:国家→市民社会→国家(市民社会中的人对国家的再度认同)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主要有两大杰出贡献:
- 明确提出了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问题,断定其是现代世界的根本性难题;
- 给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该方案的要害在于国家相对于市民社会的优先地位。
1.4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反驳和吸收
对黑格尔解决问题方案的反驳
黑格尔:黑格尔在法哲学中一方面明确指出市民社会问题是现代世界的根本难题,另一方面又强调国家是解决问题的真正场所。只有从国家出发,我们才能守住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三环节式的关系(从国家到市民社会再到国家),才能实现让市民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并同时对其自我否定性的发展趋势进行限定的双重目标。
两篇著作: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这一思想的直接反驳。通过对黑格尔的国家哲学进行集中批判,马克思致力于弄清楚黑格尔究竟是否已经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道路、国家究竟是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场所。
- 《论犹太人问题》:对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反驳。马克思以美国社会为现实参照,进一步分析了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多重关系,明确指出二者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不是国家统摄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吞噬国家。
1.4.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分两部分对黑格尔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批判:
总体性批判——指出黑格尔的三环节式的理论无现实依据,在根本上是一种“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
黑格尔之所以能够构建这三个环节,是因为陷入了逻辑泛神论的神秘主义(泛神论(mysticism):不是直接讲述神和上帝,讲述逻辑的、泛神论的。和哲学对立的神秘主义。 ),即观念的神秘运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
从国家到家庭和市民社会的运动
- 不直接从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现实出发,,而是看作他们源自那更加根本的规定(即精神)。为的是在下一步能够把家庭和市民社会再纳入到精神去。
- 我们原本要面对的是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了能够使这两者之间的分离和对立关系可被处理,黑格尔在这里采取了迂回的路径: 他不是直接从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现实出发,而是把它们看作源自于那更加根本的规定,即精神。 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在下一步能够把家庭和市民社会再纳入到精神中去。马克思对于这一迂回路径坚决否定,认为这是彻底的神秘主义,是不敢直接从现实出发。
市民社会再向国家的过渡
- 根本没有涉及从家庭和市民社会向国家的真实过渡,而是把这个真实过渡的问题转变成了从必然性向自由的过渡。只用概念的逻辑必然性来对此进行表述,没有办法在现实机制上给出更多有效的说明,因为他在第一个方向的运动中已经偷偷地把家庭和市民社会设定为国家精神的两个有限的领域。
- 在市民社会中可以把自己放到绝对,对普遍性的尊重只因为他是绕不开的必然力量(external universality),对于外部必然性的承认最终为了自己特殊的目的。达到了这样高度的有理性的现代个体依然停留在特殊性的高度,没有上升到普遍性的高度,因而没有完成过度。要完成过渡意味着在生活中真的不是为了自己而去承认外部的普遍力量,而是把这样生在在其中的超越了他个人的普遍的共同体认作自己的更高的自觉地目的。这意味着对国家高度的无裂缝的政治认同,这个政治认同何以可能?马克思说黑格尔必须去很明确的指认现实生活把他交代清楚,黑格尔只用了“政治情绪”和“爱国主义(爱国心)”,并没有去讲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一定养成。当马克思追问根据的时候他再一次耍了概念的游戏,按概念论的要求一定会上升到自由的高度。黑格尔对“政治情绪”、“爱国主义”的论述并不是具体有力的。
马克思反驳了黑格尔所给出的解决问题的道路,摆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对立。
对黑格尔现代国家内部的三个环节进行批判——指出现代国家根本无力解决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对立,无力实现对市民社会的统摄性引领,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场所。
王权(The power of sovereign)——单一性
- 黑格尔关于王权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上意味着君主立宪制。
- 君主立宪制以最生动的方式表明现代国家具有内在缺陷:君主立宪制版本的现代国家表明现代人处于极度的异化(alienation)状态。 国家来自于社会,通过政治革命剥离出去,这样所造成的抽象的国家被人赋予了更高的地位,并且以君主立宪制的方式让他享有统治和决定市民社会的权力。即君主立宪最终只能带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和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统治,也就是人民制造出来的特殊力量反过头来对人民进行统治。在这里,没有真正的普遍性,也没有对主观自由原则的真正实现。
行政权(The executive power)——特殊性
黑格尔在市民社会环节加了一个预设,不仅有自私自利的个体,而且长出了三类人:(马克思不承认)
- 土地贵族和农民:长在土地上
- 自私自利的人——工商等级:背井离乡来到城市,自己被放大为唯一的目的,在货币经济之中追求一席之地。
- Universal estate——官僚队伍:在市民社会中长出来,但关心的是整个共同体。
马克思对行政权的批判——在实践上会被落实为官僚政治(对现代国家的实际表达)
-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之所以如此重视行政权 , 把它设定为沟通市民社会与国家的重要中介,是因为他看到了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分离 。
- 执掌着行政权的封闭官僚队伍实际上是垄断着自己对于普遍事物的掌管,由于官僚政治把国家的普遍性据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起到实际的效果是他硬生生地再度阻断了从特殊性向普遍性过渡的任何可能。(封闭的、排他的,不是完成和解而是彻底阻断特殊性通往普遍性的道路)带来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彻底分离,使市民社会中的个人与国家事务彻底绝缘。
- 这些人声称垄断普遍性的事务,但是他们的实际工作方式是权威的家长制,是对上服从,在现行条件下他们真实关注的不是大写的普遍性,而是在绝对的等级的官僚队伍中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但是,在官僚政治内部,唯灵论变成了粗陋的唯物主义,变成了消极服从的唯物主义, 变成了信仰权威的唯物主义,变成某种例行公事 、 成规 、 成见和传统的机械论的唯物主义 。 就单个的官僚来说,国家的目的变成了他的私人目的 ,变成了追逐高位 、 谋求发迹 。”——马克思
- 一方面把普遍性的事务全部接管,一方面严格的使下级服从上级,这时候担责任的是上帝,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普遍性的事务被彻底悬空。(官僚主义必定导致形式主义的重大难题,变成抽象的,不触及内容本身)
- 根本没有办法使普遍性与特殊性和解,根本没有办法让这样的国家坚守的普遍性能够实现,对于市民社会特殊性的驯服。
- 它在与市民社会彻底分离的前提下,自身又无力守住国家的普遍性,最终只能使政治生活沦为彻底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主义。
立法权(The legislative power)——普遍性
在黑格尔这里,立法权的核心是王权和行政权,主要由官僚和国王定。但也强调了人民主权,加上了等级的要素。普遍意志必须得到人民的认同(本来是为了人民,要让人民明白为了人民)。——等级议会制度
黑格尔认为,等级要素能在政府和人民之间起到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等级会议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市民社会中的私人等级通过该等级会议获得政治意义和政治效能。
- 土地贵族进入贵族院行使政治使命,在君主和市民社会的人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 市民社会中的产业等级通过同业公会委派的代表进入众议院 ,这些代表们在市民社会的各同业公会的特殊利益和普遍的国家事务之间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
马克思断定:坚守土地贵族以及上院制,意味着放弃现代版本的主观自由;在下院当中坚持委派制,意味着放弃掉现代市民社会当中的等级之无政治意义的原则。
- 土地贵族背后是长子继承制,这是违背私有财产原则的。
- 各个不同的界(同业公会)再度获得了政治,也是向政治革命前传统社会的回归。
- 为了普遍意志让普鲁士人民认同,采取了向前现代的各种机制倒退的道路。
黑格尔反对代议制是因为代议制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的暴露(政治国家是从家庭和市民社会中得出的抽象,暴露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元对立),黑格尔无力找到解决道路,只能希望通过复旧来达到超越性。
黑格尔在这里实际上是想用等级制来解决现代政治的特有难题,实现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内在统一。关于该等级制思想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要指出了两个方面:从立场看,黑格尔明确反对代议制,主张等级制,这是想用复旧的办法来解决现代政治的特有难题;从实际结果看,这种等级制思想一旦落到实处,只能带来从现代政治向前现代政治、或从现代国家向市民社会的倒退。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只是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
1.4.2 论犹太人问题
马克思对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发展趋势的回答。他以美国社会为现实参照,对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思考。
马克思看现代世界:
- 资本主义或现代政治最完善的地方——才能明白逻辑怎样发展。
- 最落后的地方是所有层层叠叠的矛盾相叠加的地方。
- 论证一:遭遇的是现代的难题。
- 论证二:对现代难题的真正体验是在后发国家中先达到的,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可能是在后发国家中显露。
经过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才会明确断定,解决问题的真正的着力点应该是放在市民社会上而不是简单的放在政治革命和政治国家。
《论犹太人问题》饱受争议,是因为身为犹太人的马克思做了两个重要判断:
- 犹太人问题的根本是现代国家的问题 。
- 犹太人背后是实践的犹太教,实践的犹太教将成为市民社会的真精神,实践的犹太教的内容是货币拜物教。
《论犹太人问题》结构
- 上篇:人权
- 下篇:实践的犹太教
《论犹太人问题》直接写作背景是鲍威尔的两篇文章,所以《论犹太人问题》为驳论的文章。马克思认为鲍威尔找错了问题的核心。
鲍威尔解决普鲁士犹太人问题的方式
- 鲍威尔在概念上、在理论上把犹太人问题归结为宗教问题。——认为犹太人没有达到现代公民要求的自我意识高度,依然信仰犹太教。犹太人生长的普鲁士国家也没达到理性高度(被宗教捆绑)。(非其全部内容)
- 鲍威尔认为解决犹太人的问题是政治方式——激进的政治革命,斩断普鲁士国家与宗教的联系,彻底取消宗教特权。
鲍威尔把解决的道路限定在政治解放。认为只要有了取消宗教特权的法律,信仰特权般宗教的信徒将不复存在。
马克思:政治解放真的能够起到这样的效果吗?
从普鲁士→法国→美国,看到了北美实际情况:的确有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国家(至少在宗教和国家的关系),有了彻底摆脱宗教牵制的现代国家。但同时北美社会宗教依然生机勃勃,依然获得了繁荣和发展。显然鲍威尔的认为是错误的。
北美的社会已经政治革命,有了完善版本的现代国家,为什么依然需要宗教?
- 看在北美社会所敞露出来的现代国家的缺陷或政治解放的限度。
- 把论犹太人问题归结为政治解放的内在限度问题,或者是现代国家的内在缺陷问题。
明确指出了犹太人问题的真实含义,最高程度的解决是北美社会。
实际上就是现代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
带来了三个环节的理论:
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
国家是类似宗教的抽象
宗教借助耶稣基督这个中介,硬生生地从世俗复杂关联斩断,放到耶稣基督的共同体中。——此为抽象
国家意味着以政治国家作为新的中介,借助于这个新的中介,我们从市民社会中超拔出来成为国家当中的一员。
- 在普选制真正实施,借助于国家把市民社会中具有的和他人的所有具体差异抹去,从市民社会抽离,借助国家这个中介被安放为国家中的成员。
人们过着双重的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
- 前一种是共同体中的生活,人们把自己看作社会存在物;
- 后一种是市民社会中的生活,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他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并成为异己力量的玩物。
- 政治解放不仅带来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而且这种分离落实为每个人两重生活之间的分裂。
抽象意味着不解决不碰触真实的问题
- 正如耶稣基督为中介的天国并不解决现实中的苦难一样,以政治国家为中介的政治生活并不真实的解决在市民社会中所真实的经历着的和他人之间的分离对立和差异。
- 国家可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但市民社会的人们依然被按照种族、性别、财产、信仰等要素区别开来。
- 马克思:已经完成了政治革命的现代世界当中,人仍然过着双重的生活。
- 在经历了政治解放的现代社会依然过着双重生活,因为在市民社会中以自己为目的以他人为工具,把自己放大为绝对把他人下降为实现自己目的要素的工具。但在政治国家中以为绝对的分离,站在普遍的高度共同体的高度展开政治生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真实的自我割裂自我异化(self-separation and self alienation)
市民社会和国家是分离的,因而国家是抽象的。
真正达到了政教分离高度的现代民主制的国家,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督教国家(Christian State) 。
现代国家作为超越了基督教的下一环节,以政治的方式实现了上一个环节的真理。
带出了国家的重要特质。
- 作为对于人的自由和人的主权的以政治国家形式的实现,必须被认作为这样↓。
政治国家相对于市民社会的优越性必须得到国家当中的公民的真实确认。(否则不会接受国家对市民社会的正当统治)
- 把有一定距离讨论普遍性和公共事务的你当作更重要的你。(政治领域看作本质性的)
- 把最现实的切身的所谓自私自利的领域看作现象性的领域,转瞬即逝没有绝对根据。(市民社会看作现象)
- 马克思强调现代国家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督教国家,是要进一步指出,虽然现代国家是抽象的,但现代人会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中认现代国家是更高的目的,就像在基督教世界中基督徒会在自己的宗教意识中认上帝是目的一样。
对于国家超越性地位和目的性地位的真实认同。
并非每一个市民都想明白市民社会各种矛盾冲突必须靠国家来干预,对于现代市民靠的是公民宗教为中介。
- 如北美福音派运动,在政教分离后形成,因而彻底摆脱和世俗权力纠缠,将获得崭新的特征——超越性、普遍性,宗教只讲述超越人间差异的普遍的东西。这样的宗教精神反过头来成为人民理解国家相对于市民社会的超越性和普遍性的重要支撑。
- 宗教的重要性在于他使得信众相信抽象的东西是更重要的,而对这种地位的承认使其能够承认抽象国家的重要性。
维系着国家之相对于市民社会的超越地位的政治认同注定衰落,彻底衰落后沦为只属于市民社会本身的,是市民社会环节性机制的外在东西,作为市民社会的工具。
国家将促成市民社会的充分发展
当政治解放拉开市民社会和现代国家,在市民社会活跃的是相互分开的个体,在现代国家中行动着的是以普遍性为自己行动原则的公民。除了市民和公民外,现代政治哲学中还要强调如此这般的国家以人的权利为目的。公民形成的政治共同体以高于公民的人的权利作为自己的诉求和目的。(市民→公民→人)
马克思通过对自由、平等、安全、财产等一系列的基本人权具体内涵进行解析,明确的揭示出人的权利具体内涵实际上只是在市民社会领域当中实际存在着的、自私自利的个体,或是行特殊性的市民的权利。
以市民社会的私有财产权利为核心的权利。
- 自由意味着每个人对自己的财产具有绝对的处置权。
- 平等意味着这样的财产权是抽象平等的。
- 安全意味着国家的保障。
判断:以人权为目的的现代国家,实际上倒过头来是以市民社会为目的的。
- 市民社会和国家相互为目的,是非常重要的矛盾和紧张关系。
充分发展了的市民社会必将反过来吞噬国家
如果现代国家真的通过对于以人权为目的的国家行为的实施,带来了市民社会的高度的充分发展,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再度发生变化,这之间的关系究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论犹太人问题》下篇部分)
马克思在第一个环节那里指出,现代国家公民会在自己的主观意识中认国家为目的;马克思在第二个环节那里指出,现代国家在自己的人权理论和法律实践中把市民社会当作目的。这样,在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就不仅仅是相互分离,而且有两个方向上的相互作用,似乎这两个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可以达到一个动态平衡。那么此种平衡是否可以被长久维持?
以现代国家关于私有财产系列法律为重要前提条件的市民社会一旦获得充分发展,那么在市民社会中会发生重要变化:人不仅仅是相互分离对立的,而且所有人将陷入独特形式的自我异化,即被一种新的普遍的外部力量彻底掌管,是以货币为中介形式。
- 实践的犹太教(对钱的拜物教)成为市民社会的真精神。实践版本的犹太教被马克思界定为是货币拜物教。
为什么会有货币拜物教?因为市民社会中人的实际生存境况。市民社会当中的个体,实际生存境况是自私自利(selfishness)、实际需要(practical needs)。
- 自私自利相当于黑格尔所说的特殊性原则。
- 实际需要是必须与大家相连,必须进入这个劳动分工体系,才能获得维持自己的生命所需要的基本资源。(外部的普遍性 external universality)
- 如果人们分别只从自己的特殊利益出发来展开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联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一个外在的、普遍的中介才能达成,人也就必须使自己处于这个外在的中介统治之下。
- 外在的中介就是金钱,它成了人的异己的本质。
- 马克思在这里直接用费尔巴哈式的宗教批判的思路来对市民社会中的人的自我异化现象进行批判。在抽象宗教那里,上帝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市民社会这里,金钱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对基督徒来说,只有通过上帝,其存在才能获得根据;对市民社会成员来说,只有通过金钱,其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才能得到承认。通过这个类比,马克思强调指出,市民社会根本没有带来自由的实现,而是使人普遍陷入被支配的命运。
新的中介不再是曾经的上帝,不是讲政治革命所讲的现代版本的国家,而是货币。认他为规定着自己的有特殊性诉求的行动的最后的原因和力量。这样市民社会的发展的确以现代国家为前提,因为现代国家必须确立私有财产制度和自由商品交换的权利。这样的市民社会会导致其中活跃着的一个个的个体陷入这种实践版本的犹太教,这意味着曾经支撑着现代国家的抽象的宗教精神将逐渐衰落(宗教精神被取代),那么国家也丧失了对于市民社会的目的性地位,人们对现代国家的认同也会瓦解。
市民社会将倒过头来吞噬现代国家。(“犹太教一定战胜基督教”)
在市民社会内部的残酷竞争中获胜的强者将会进一步绑架国家来维系其优势地位。也就是说,现代国家注定陷落,沦为市民社会中强者用来维系其既有地位的工具。
结论:政治解放是有限的,政治解放守不住自己所完成的这种解放。
解放的道路:马克思强调解决问题的道路一定必须是超越了政治解放的。
上篇强调:有别于抽象的政治解放的人的解放(human liberation)。
下篇强调:重心在于行社会解放(social revolution)。
要解决现代国家和市民社会相互割裂的问题,要让实际行动的个体经由自己具有社会规定性的劳动成为具有类的高度的社会存在。
- 行的劳动本来就有社会规定性,所以在当下行为中被成就为社会性的存在,而不需要作为由选举权的公民来体会到自己的社会性和具有普遍性高度。
- 为的是彻底解决市民社会和现代国家的分离和对立,重心在于在市民社会中实际存在的人上升为社会存在者。
- 对市民社会本身的解放重心在让市民社会从外部异己的力量掌控中挣脱出来,让这样的市民社会挣脱金钱拜物教(以货币为形式的外部力量的掌控),使得它真的成为人的社会。
- 解放的道路在于社会领域内,在对社会本身进行结构性变革,在于取消市民社会中让我们陷入拜物教徒和变成普遍力量的玩物(生命状态与他人彻底分离,借助一种外部的抽象的东西和外部发生关系,这种Living Condition前提条件是私有财产制度)。
已经与黑格尔更重国家明显的拉开了距离。与黑格尔不是简单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区别,这是他们对于市民社会和现代国家结构性关系的不同断定。
1.4.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4.3.1 宗教批判
充分承认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由重要贡献(指对于抽象宗教的直接反驳,是对于以神圣的形象出现的自我异化的极端揭露),但只是批判宗教的一个环节。
- 马克思强调,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并不是对宗教批判任务的完成。
- 必须超越这个环节,完成下一个环节的任务。
宗教批判下一步是对于产生了这种抽象宗教的现实世界进行批判。(宗教是由现实根源和基础的)
马克思强调,上帝的本质虽然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是,人并不是无根的,人是栖身于现代世界当中的人,栖身于现代世界当中的人信仰抽象的上帝,那么问题一定出现在他栖身的现代世界之中。
现代世界有根本性的缺陷,才会有宗教产生,宗教才被现代世界所需要。宗教有明确的现实意义,宗教为现代世界提供根据。当现代世界人遭受极致的苦难时,宗教让这样一种苦难得到表达。当这样一种现实的世界在极度的苦难让人的生命似乎无法继续的时候宗教使得人的使命获得了慰籍。
- “宗教是精神的鸦片”在此语境进行论断,强调宗教让人在充满苦难下依然和这个世界和解,强调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即可为既定的生活秩序的辩护,也可以是对现代生活秩序的控诉。
- 批判宗教就是批判宗教本身和其产生的现实世界,不能剥离开。
宗教批判的道路不仅仅是从对天国的批判转移到对尘世的批判,从对神圣版本的自我异化的批判到世俗版本自我异化的批判,必须带出对自我异化问题的真实解决。
- 宗教批判一定必须意味着历史进入下一环节。对宗教的扬弃,就意味着要真实地解决现代世界的特有难题,带出超越现有环节的下一个生活形式。这种哲学被马克思定义为为历史服务的哲学,他参与对现代世界实践意义上的变革和革命。“让人的本质成为现实”
- 一定不可能只是理论批判,和彻底的社会革命直接的合为一体。
1.4.3.2 无产阶级革命
解决问题的道路从彻底的理论解放开始。
从彻底的宗教批判出发(从德国正在蓬勃展开的宗教批判继续)
- 消除任何形式的自我异化和自我否定。
- “彻底的宗教批判意味着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从人的本质出发,以各种各样的异化现实出发,直接带出对各种形式的人的异化的否定。”
对新教改革的继续。
- 把人们从对于世俗版本的宗教权威的迷信中解决出来。新教改革的另一个结果是把普通的俗人变成了僧人,这种僧侣本性和现代政治并不矛盾。
用哲学替代宗教。
-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本身的批判,要让现代人从对于国家的抽象认同和对于市民社会中虚假的上帝的迷信中解脱出来。所要完成的是彻底地让人解放成为人,彻底地把内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僧侣本性所扬弃。(从对于虚假的上帝的绝对认同解脱出来)
不可能由理论推出革命,一定是由社会内部的力量所发动的↓
展开革命实践的现实力量
展开革命实践的现实力量不会是在现有的市民社会中活跃着的资产者意义上的个体们。
市民社会 civil social
- estate
- universal
资产阶级
- 他们能够完成政治革命是因为本身是由相互矛盾的两种规定性。第一种是他是市民社会中有自己特殊利益诉求的特定群体,第二个规定性是这个特殊的群体要展开一种具有普遍形式的社会变革。也正因为有这两种矛盾的规定性才使得他成为开创现代世界的重要主体。
- 德国的市民社会不会长出这种人,他们只是会出现有特殊利益诉求的特定群体没有办法自觉地达到普遍的高度。
- 所以绝不可能是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 独特性在于没有自己的特殊诉求,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虽然长在市民社会但是在原则上已经与市民社会相分离。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进一步用无产阶级的概念来界定这个群体。德国解放的可能性就在一个被戴上彻底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
无产阶级就是丧失财产、彻底处于被支配状态、在市民社会中从事实际劳动的人。
借助无产阶级的概念,马克思再次强调指出了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必然解体。无产阶级集中体现了市民社会的所有矛盾:
- 一方面在市民社会中从事实际的生产劳动;
- 另一方面又因绝对贫困而被甩出市民社会之外。
无产阶级是“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的存在就表明了市民社会的解体(传统特权社会和市民社会本身的解体)
无产阶级和行政治革命的资产阶级之间的重大不同在于:表面上看。无产阶级虽然也是在市民社会当中长出来的一个特定的群体,但是无产阶级没有特殊的诉求。
以自己实际的生存境况来表明特殊性的原则在她身上已然被否定。所以无产阶级自己的规定性原则是取消私有财产或否定私有财产。
结论:彻底的宗教批判在德国的处境中可被落实为哲学和无产阶级的联盟。换言之,是从彻底的理论出发的、有无产阶级来担当的、以否定私有财产为原则的人的解放。
1.5 马克思论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
1.5.1 对市民社会内部权力关系的批判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即工人陷入贫困)出发,追问致使这一重要事实成为结果的实际原因。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述
亚当 · 斯密的商业社会的原则
- 自由劳动(free labour)
- 共同的善(common good)
黑格尔市民社会的概念直接的是以政治经济学为理论资源而得出来的概念。
- 特殊性(particularly)——与free labour相对应
- 普遍性(universality)——与common good以及她所成就的Hunman society相对应
两种不同类型的异化劳动:
- 一种是理想形态的,每个人都是私有财产所有者,在这样身份支撑下参与普遍交换的,成为谋生劳动(labour to living)。
- 雇佣劳动(此课程主讲此类)。通过对此分析,来看为什么在particularly和universality上增加第三个原则。
马克思要对政治经济学不加以反思的前提进行反思,追问私有财产存在的理由和根据。
理论思路:面对着经验事实问让经验事实成为可能的概念是什么,透过概念看眼前的社会现实究竟是怎样的。(典型德国哲学路数)
既定经济事实:私有财产意味着资本家和必须进行雇佣劳动的工人,二者发生关系。一旦达成契约关系两者进行生产,所带来的结果是工人只能得到工资,资本家得到利润。
- 工人生产的越多反而越贫困,创造的奇迹越大自己越匮乏。
得出概念:异化劳动(alienated labor)
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后一个都是前一个的原因)
劳动产品的异化
经济事实:工人辛辛苦苦制造的商品不归工人所有。
劳动之为劳动在于人和外部世界的展开关系,同时还是人和自身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
人之为人首先在于他是对象性的,他必须在和对象的关系当中才能活着。
在讲劳动产品异化的时候实际上讲的是人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人和对象之间永远是以劳动的方式连在一起的关系。通过劳动达成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工人通过劳动展开和对象的关系),意味着人在劳动中实现对象化。
意味着对象性的前提不被剥夺。工人和劳动产品的关系能够发生是因为人不是上帝(人必须是对象,人要靠对象活着)这个客观前提性的条件被人为的抹去(工人的对象性前提被否定),因为工人在双重的意义上失去了对象(既没有生活资料意义上的对象,也没有劳动资料意义上的对象)。工人之所以为工人在于社会彻底的让他彻底失去对象性的前提性条件,只能通过成为别人所安排的劳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通过劳动获得生活资料意义上的对象。
- 彻底无产
- 因为彻底无产所以不可能去展开自己和对象以劳动为中介的关系,必须为了接受对象被迫接受外部生活对于工人的主宰。
工人所发生的和生产对象之间的对象性的关系,带来的结果只是使得对象成为不属于他的异己力量,并且反过来不断的召唤他进入到这样的存在状况中去。
本来是通过生产达成和对象之间的关系,现在的生产是让他继续没有对象,反过头来奴役和制约着工人。在此意义上是人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
工人和劳动本身的异化
为什么劳动不是工人的
- 这个劳动是强制的 在双重意义上被剥夺了生活资料,所以被迫进入了这个岗位。
- 劳动本身对于实施劳动的工人来说是否定性的、是消灭性的(纯粹外部强加);
- 这个劳动本身不是工人自己规定的,也不属于自己。
这样三个规定性使得劳动本身和工人是彻底的他者性的过程和工人的关系,由工人发生落实在工人身上,但是和工人关系不仅仅是不是工人自己的过程,反过来对于工人的否定和消灭。所以工人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只要外在的强迫一解除就会逃避劳动。
工人的劳动成果之所以不属于自己,是因为工人的劳动本身不属于自己。
人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你如果是在人和对象、人和劳动的关系中落到了这个地步,那么你还能够在这样的生命活动中活出人的意味吗?
- 工人之所以会接受被强制的劳动,是因为他们要维持自己的肉体性的存活。是导致工人和劳动本身的异化的原因。
- 人不仅仅是在活动着,而且人在活动着的同时知道自己是作为一个人在活动着。 人和动物的活动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人对自己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而这种人对自己的生命活动的自觉落实在人和对象、落实在劳动过程中。落实在人和对象中意味着人和对象发生关系时对象被依照内在的尺度做成自己的对象。依照自己内在尺度意味着人和对象打交道不是简单消灭,而是尊重对象本身的尺度,这是以我们对对象内在尺度的把握为中间环节的关系。通过对于对他的内在尺度把握,赋予了它新的人给它的形式。(自由、自觉地劳动,或称自主劳动)
- 自主劳动:自主劳动怎样展开归根结底是行劳动的人自我规定,包括对对象尺度的把握、对于身处其中的社会位置的自觉才会做这样的事情在劳动过程中造出这样的产品,无论是在对象身上还是对造出对象的自我劳动之中人都是自我确证(self-confirmation)的。恰恰是在对象身上和造出对象的劳动过程中活出了和动物的不同,自觉地达到了对于人正在展开的这样的生活是人的生活的确证,此为类意识。 人是类的动物。
- 人和人的类本质异化:因为你是人,所以可以自觉地把自己下降为低于人的动物。 如果从事工人的雇佣劳动,这时会产生极致的扭曲。这种扭曲不仅仅在与在自己的对象之中和在生产过程中都不会达到对于人的存在的确证。不仅在于此,而且正因为人和动物不一样,人能够自觉到自己的行动、能够把自己和自己的行动拉开,才能从事这种雇佣劳动,并通过从事这种雇佣劳动再把自己下降到动物的水平。此为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扭曲、人和人的类本质异化。这并不仅仅是过着牲畜一样的生活,之所以能这样的进入劳动分工体系干着牲畜般的劳动首先因为人不是动物是类存在物,首先因为和生命活动的关系是生命活动是自己的自觉对象,而生命活动之所以能成为自觉地对象前提是人和对象的自主劳动意义上的对象性关系才能够支撑起人和自己生命活动之间的自觉地关系。
- 工人的雇佣劳动意味着自由个体被真实地活成是动物一样的没有个体性的存在。 劳动本身无法成就自由个体性(free individuality)
人和他人关系的异化
工人和不是工人的另一群人之间是异化的关系。前面三个层次上的人的异化只有通过人和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
不属于我的绝对的对象性的力量一定属于别人,不属于我的劳动一定是由别人掌管的劳动。
别人制造就业机会,因而制造能够干这种劳动的你。在这种意义上,资本家就是“上帝”,因为资本家制造了你(并非资本家制造了财富)。资本家给出新的产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这个就业机会制造了和就业岗位相匹配的你。如果资本家撤资意味着你可以在社会中被抹去,成为过剩人口。
异化劳动源源不断的把支配者异化劳动的力量制造出来。 不是因为上帝伟大他支配着你,而是你造出的上帝无比伟大而且你不断地造上帝的伟大性所以上帝不断地支配着你。同样的,不是因为资本家手里原本的私有财产是怎样的伟大,是因为私有财产通过制造你而不断制造规定你的私有财产。在此意义上私有财产来源于异化劳动。
表面上是在私有财产的前提下展开了工人的雇佣劳动,工人的雇佣劳动从概念角度分析是这样的异化劳动,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四个层次的规定性分析告诉我们:私有财产不仅是前提而且是异化劳动的结构性结果。
私有财产在存在的理由上是没有的,他在存在的根据上是无根据的。并不是国民经济学所说的自由劳动的结果,私有财产导致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再导致私有财产成为生活当中的规定性原则,作为生活中规定性原则的私有财产不是劳动的结果,私有财产的源头是工人的异化劳动。工人的异化劳动意味着对工人的自由的彻底的抹杀,意味着对于工人像动物一样的进行支配和奴役。
市民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不可能只是两个了(两个即所谓每个人都是自己,另一方面大家都连在一起),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私有财产的所有者)、每一个人都是人权意义上抽象的人这样的形式的中介之下,实际展开着的一方面是人和人之间通过契约所展开的普遍交往,另外一方面是这样一个形式的中介之下私有财产对异化劳动的支配关系,或者说私有财产的所有者对彻底无产工人的像动物一样的奴役关系。
- 双重中介都是让最后的异化劳动的关系(工人的雇佣劳动)能够得以展开的条件:承认你是抽象的人、让人和人之间作为抽象的人可以达成普遍的契约关系,但是这两个关系最终成就的可以对工人进行支配的私有财产(马克思后来讲的资本)。
在自由的经济交往关系当中发生着人对人的权力的支配,而不是国家对社会的支配,权力首先落实在市民社会内部。 (黑格尔和斯密不承认的)
分析异化劳动得出的结论:
- 国民经济学绝对不是对于劳动财富论的直接贯彻; 劳动绝对不会导致财富,只会导致掌握在他人手中并进而用来支配他的财富而非劳动者的财富。
- 社会革命一定是由工人的政治解放发动的。 因为在工人的异化劳动中承受的不仅仅是特殊群体的被奴役,给出的是社会内部的权力结构。所以社会解放的具体路径一定先是工人的政治解放。
重要的不简单是异化还是不异化,重要的是这里还存在着权力和支配。
马克思由四个规定性得出了两重结论
- 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原因,异化劳动意味着工人被奴役,它是工人陷入贫困的根本原因。
- 私有财产又是工人异化劳动的结果。私有财产使得工人被资本家支配,而且还会进一步产生这种支配关系。
通过异化劳动把握住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性:自由和奴役的矛盾
- 一方面,市民社会是现代世界的伟大成就,它在私有财产的关系中承认每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地位,实现了对特权原则的超越。
- 另一方面,在抽象平等的形式之下,私有财产的实际内容依然是人对人的支配,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并没有被真正废除。
1.5.2 对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重新阐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自《德意志意识形态》起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工作,经由政治经济学批判他们已经自觉地拉开了和当时的流行的德国哲学之间的距离。
1.5.2.1 重解所有制
现实的人和物质联系;
Real individual(现实的人)是指在人与他人关系的中介当中的活生生的对象性的人。
- 人和对象的关系
- 人和他人的关系 ↑人被硬生生的嵌入世界中有限的人,一定要在人和他人的关系的中介下才能展开和对象的关系。没有人和人中间的不以对象为中介的关系。 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和他人之间的物质联系。
物质联系是指把对象世界包容进去的人与人的联系。
所有制关系(relationship of ownership)
在需要的体系中,现代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人都为了大家的关系。
斯密和黑格尔认为System of needs
- Labor division 劳动分工
- Contract 契约关系所展开的交换 背后是free individual
马克思强调的劳动分工关系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物质联系。
劳动分工并不简单的是一个体系内大家有不同的才能因而凭借独特的才能和某种独特的对象打交道,然后贡献某种独特的有价值的财富,合在一起支撑共同生活的common resource(这类简单的是斯密和黑格尔认为的)。马克思并不否认,但人们能够聚合在一起以文明的方式展开共同体的生活,从劳动分工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关系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mental labor和physical labor)。
整个的长在地上的共同体,其内部实际上是发生了人和人之间分离的,一群人规定着怎么样生活,另一群人以劳动的方式展开、落实这些规定。
- 可以说是思想和劳动的分离(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
- 另外一方面,他们凭什么能够规定生活? 背后一定有客观的支撑让他可以从其他人中分离出来,让它变成只以精神劳动的特权者。从这个角度看,人群内部的分离可以表达为财产和劳动的分离。即为掌管财产的人和长在这片被掌管的土地的人的区别,此为所有制关系,落实下来为一方没有财产所以必须被另一方所支配。
人与人之间的物质联系被明确界定为劳动分工关系或所有制的关系。 所有制关系的内核无非是权力关系。 并非资产阶级宣传的自由平等,实际上还是一群人对一群人的支配。
分工不简单是产业和产业、环节和环节的分工,而是mental labor和pysical labor的关系,支撑在一群人掌管对象,一群人彻底没有对象,实际上还是权力关系。
马克思用所有制的概念,把权力关系嵌进了现代版本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当中。
1.5.2.2 阶级统治
马克思的阶级的概念主要讲的是作为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阶级。
马克思要追问的是,作为社会的统治阶级的阶级如何以国家的面目出现?作为统治阶级的阶级如何让人和人之间的权力统治关系以这种形式或那种形式安放?
阶级(class)意味着在生产关系当中所处于的共同位置。
马克思的阶级概念,解释的是在权利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阶级,怎么样能够成为整个社会的规定者,即统治阶级(ruling class)。
阶级统治
重解现代社会当中的私有财产关系;
- 横向关系:黑格尔和亚当·斯密说的自由个体之间的普遍交往的关系(universal interaction)。(没被马克思否认,此为黑格尔所讲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两大原则,特殊性为人和人间相互分离每个人把自己当作绝对的目的,普遍性是人和人之间外在的普遍相连。)
- 这样一种现代版本的人和人的支配关系是怎样被现代接受的?
外部的理性凭靠;
- 这样的社会被理解为是以国家为根据。这个社会是individual聚合而成的,但是每一个individual只想着自己。但是这些individual必须生活在一起,靠的是超越了individual视野的达到普遍性高度的state。所以这样以普遍面目出现的国家是必须有的,他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私有财产权利为核心内容的司法的方式把他确定下来,然后让这样一种法律支撑起人和人之间的雇佣关系。资本对劳动的支配关系必须被实现为国家对社会的统治关系。
- 所以,国家是有阶级的性质。阶级基础是人和人之间的私有财产关系已经是一群人拥有双重意义上的对象而另一群人只拥有自己,这种阶级基础借助背靠着权力的国家获得了普遍的意义和理性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和老板意义上的关系就是理性的主体和理性的主体订立的,由国家法律所保障的契约关系。
一体两面的现代国家。
一定是一手是相对于社会的被垄断的权力,另一方面背后一定是普遍的观念。
这样的国家必须被人们确信为是以普遍的原则以理性的概念为根据的,如果这个国家虽然对一定领土范围内对权力的高度垄断,但国家之为国家必须在于不仅仅是被垄断的权力,被垄断的权力一定要以某种理性的根据普遍的原则为他的存在理由为他相对于社会的超越的地位统治的地位的根据,此为意识形态。所以,只要有国家就要有意识形态,否则不可能获得相对于社会的有根据的统治地位。
- 资本家对彻底无产的工人以经济的方式落实到劳动过程中去的支配关系被硬生生的做成为是观念(idea)。(观念对生活的规定)
- 现代社会人和人当中的权力关系被实现为观念的统治(ruling of ideas) 人没觉得是人对人的强制性统治,实际上把这样的生活理解为是由生活背后的、普遍的、大写的理性的原则所决定的。这就是人陷入了对意识形态的幻想,对生活大体是这样理解的否则活不下去:一方面的的确确的遵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自己是自有个体,另一方面这种关系在生活中彻底被颠倒而且这样的颠倒和对立是没办法弥合的关系,就是意义的危机。 所以健全的意识形态对社会是尤为重要的,它守住了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无反思的无保留的直接的投入和认同。
批判结论:自由借助所有这些机制变成了统治,原则在实现自己的过程当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概念的自我否定)
这一批判只是对意识形态进行较量,只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对他所营造的意识形态现象进行反驳,并不能真正的撬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蕴含的矛盾一定无法自我维系,但不能只有这个矛盾,必须导致新的客观前提。如果没有新的客观前提,基本上这个矛盾可以被人们把我和遮蔽。
1.5.2.3 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
生产力和交往方式
- 人和人之间的物质联系若包含着人和对象的关系可以叫他为生产力
- 人和人之间的物质联系同时包含人和他人的普遍联系叫做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实际上是作为两个方向上的规定性,同时支撑起现实版本的人和人之间的物质联系。但恰恰在这个关系中,蕴含着两个方向之间的原则差异。这就是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差异。
生产力意味着人和对象的关系,人和对象的关系在现代复杂的劳动分工体系之下人和对象的关系意味着人所处理的和对象之间每一个关系都是被普遍的社会所规定的,此为社会化的大生产。
- 全球范围内劳动分工体系意味着在劳动分工体系中凭靠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产业分工,在这种分工中占有优势地位的一定要固化,处于劣势的一定想突破,想固化和想突破的就会进行殊死的较量。这种殊死的较量最终会决定在劳动分工体系中能不能顺利的进入规定者或永远的作为下游的被规定者。
生产力意味着马恩所说的大概会使得现代社会当众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物都会被调动在高度的紧张中。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最重大的不同在在劳动分工体系中包含着残酷的随时可能导致生死之差的竞争,因此这种竞争带动的是资本对于技术的疯狂的绑架和带动对于生活中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彻底调用,所以使所有的要素都被充分的激活,在此意义上社会大生产一定会创造无比强大的common resources.
每个被嵌在劳动分工体系的人只是他自己,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说每个人还只是和他人切断联系的自己,每个人只labor for myself。这种情况下看到的是:
多重矛盾:
- 工人和劳动的矛盾; 劳动对于工人来说是无形强加给工人的,和自己无关和所加工的劳动对象无关。劳动是工人的最大负担。(对异化劳动的再次表述)
- 资本家被外在规律强制; 资本家只能进行盲目的计算,要算所有的社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机会和风险在那里。
- 社会财富无法满足人的需要。(主要的矛盾) 社会财富有限度的转向极少一部分可以被转向的,商品只能够卖给有能力买商品的人,而想要把雇佣劳动者驱赶到工厂中迫使他们接受被雇佣的劳动只能使他们彻底无产。这个意义上制造的无比巨大的社会财富无法落地,无法重新变成满足human needs的东西。这样一种原则性的紧张借助于资本家的计算的失误。所以这样原则性的矛盾一定会表现称为危机。
危机带来工人的灾难。 彻底不可能在此种理性体系内被承认,每次危机都有工人被当做过剩的被砍断。在此情况下,曾经支撑所谓有钱有教养的社会的工人现在和这个社会彻底对立的这群工人,表明这样完备的阶级统治结构大体上已经自我瓦解。
所谓这样客观的结构和理性的建构必须相互支撑。社会自行崩溃后同时要再度建构相对于整个社会的理性的原则和根据,所以无产阶级在这个意义上的使命十分重大。资本主义只负责把无产阶级甩出去而不负责让他们成为下一个历史环节的规定者,也永远不会让无产阶级成为下一个历史环节的规定者。而这些无产者的真实存在只表明现在的这个环节有原则性的缺陷、有根本性的矛盾,并不表明可以自动进入下一个环节。
所以共产党宣言一方面要讲清楚所有客观要素(如何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声称的原则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被你认同?原则下真实展开的是什么关系?),讲清楚这个关系为什么不仅仅是自由的反面,本身还无法自我维系,一定导致极致的灾难和生活彻底无法继续。但是即使生活彻底无法继续也不会自动的把无产阶级带到历史的下一个环节。所以讲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局限性并不是说一定会自动进入超越了他的解决了他内在矛盾的下一个环节(无法自我维系也可以变成彻底的毁灭),所以用大量的心血去讲所谓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共产主义运动的问题。
用资本主义的危机阐述无产阶级的处境,用无产阶级的运动阐述无产阶级的革命。
无产阶级究竟用什么新的机制带来对自由的原则的安放是马克思明确处理的问题,必须要明确的讲工人和无产阶级之间的跨越何以完成。工人是被资本制造的,资本家不会把工人制造为无产阶级但让你获得了成为无产阶级的客观条件。资本主义本身的原则性的内在矛盾可以被你在思想上把握,可以在思想上上升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则的高度,但这些只是蕴含在现存的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现实可能性。把现实可能性实现是非常艰难的跨越,正类似当年资产阶级凭借政治革命把社会中已经呈现的下一个社会形态的基本的原则落实下去一样,现在无产阶级所遇到的实际上是比资产阶级更难的难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讲了这样的人和人之间的以自由交换展开的新型的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的内部已经出来的,这样的一种新型的经济要素、新型的社会关系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社会。在此意义上社会革命在资产阶级行政治革命之前已经发生(货币经济money economy已经出现),所以资产阶级的主要任务是为资产阶级革命赋予理性的形式,并且在国家的强有力的支撑下把已经展开了的对社会关系洗牌的过程进行到彻底,把资本主义社会变成资本为唯一统摄性原则的社会。但无产阶级革命不同,无产阶级所遭遇的只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危机和灾难,危机和灾难怎样的以新的各种机制的中介的方式再度转变成新型的社会关系在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没有任何新的的要素产生。
马克思:无产阶级只能先行政治解放,再行社会革命。 先掌握规定生活的权力,再对生活重新规定和安放。这意味着革命的过程无比漫长,所以就有《共产党宣言》当中的不断革命的问题。
如果说黑格尔用“国家−市民社会−国家”的结构来阐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那么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则用“市民社会−国家−市民社会”的反结构来重新论述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黑格尔在其三环节式理论中强调,国家是二者之间关系中的主题,它不仅为市民社会发展提供条件,而且同时对其发展进行统摄和限定,使其仅仅只是现代伦理生活中的一个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个新三环节式的理论中则强调,市民社会中的资产阶级是这一关系的主体,其通过国家让市民社会中的私有财产关系获得了普遍的形式,得到了来自社会的普遍承认。通过这个三环节式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了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结构,并在此基础之上具体说明了市民社会中的私有财产关系为什么同时具有正相反对的双重内涵。在以法律为根据而最终确立起来的私有财产关系中,存在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就其形式来说它是普遍的,意味着对个体自由的承认;就其内容来说它是排他的,意味着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支配。
1.5.3 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反伦理倾向的批判
从原则的高度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内在矛盾进行了界定: “资产阶级在它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共产党宣言》
在形式上是自由的原则;
- 特殊性:废除传统的伦理关系,制造出原子化的个体。
- 外在普遍性:社会中的个体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普遍相连。
在内容上是权力的原则。
- 资本家之相对于被雇佣劳动者的权力。
- 形式上的自由原则被内容上的权力原则所绑架,因此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核心内容归根结底仍是剥削,即权力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首要原则。
从发展趋势的角度说明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反伦理倾向。资产阶级社会两大必然发展趋势:
合理化
- 在竞争的条件下资本必然与技术合谋,带来对生产工具的不断变革,并进而带来对生产关系乃至全部社会关系的不断变革。
- 合理化的趋势必将带来对社会内部所有固定的伦理机制的彻底废除。合理化将传统社会的等级和行会归于瓦解,并使得现代意义上的等级和同业公会都不能被生产出来,也就是说黑格尔所强调的那种内在于市民社会之中的伦理机制将彻底丧失其存在的可能。
全球化
资本必然会突破国家的界限,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资本和国家具有双重的关系:
资本必须借助于国家才获得合法地位和必然的外部保障;
资本的原则与作为伦理共同体的国家的原则相互差异,资本的全球化将使它所凭靠的国家日益丧失伦理共同体的功能。
- 野蛮的殖民主义
- 在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我们看到的则是这两重内涵的同时实现。从资本与国家之间的张力来看,资本的全球化一方面使发达国家的资本在全球市场中占有更加垄断性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它也同时在本国制造出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
资本的全球化将使国家充分暴露其仅仅只是“外部国家”的实质,使它无法继续维持其作为伦理共同体的形象。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断定,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之下,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两大发展趋势必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 合理化和全球化在导致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还会带来对伦理生活的巨大毁坏,合理化使社会内部的伦理机制被瓦解,全球化撕掉了罩在国家上的伦理共同体的面纱。
-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化的生产力与纯粹的私有制之间的原则矛盾,资产阶级社会必然会陷入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带来的后果:
- 大量贫困人口的出现;
- 国家失去了伦理共同体的能力;
- 不具备消化经济危机条件下大量过剩人口的能力。
这些曾经用自己的劳动扛起整个社会的人们现在将无处安身、无路可走。这对于声称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资产阶级政权来说将是巨大的危险,它或者导致政治上的极大反动,或者导致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
本部分完。
本部分除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以外,还摘录和参考了:
- 张双利.重思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J].学术月刊,2020,52(09):15-27.DOI:10.19862/j.cnki.xsyk.000034.
- 张双利.再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J].哲学研究,2016(06):35-41+128.
- 张双利.马克思论宗教与现代政治——重解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01):54-62.
- 张双利.《<共产党宣言>导读》公开课.超星学习通
本篇由Typora将markdown文件转为html,您也可在文档中查看。
此内容仅为学习用途,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