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 2021年6月11日 0

《论<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内容总结

总结自论文《论<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作者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双利教授。
论文下载自知网,本文为笔者概括和节选引用论文而来。

一、综述

  • 宣言的历史背景:资产阶级社会已经公开露出其内在的矛盾性质,以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秩序为目的的工人运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 宣言的核心主题: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 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批判
      • 第一章核心要义:把握住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局限性。
    • 对资本主义的原则性批判
      • 第二章核心要义:资本主义所有制这一现实机制的中介下,资产阶级社会所声称的自由的原则必然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 马克思恩格斯以私有财产概念为核心,以资产阶级社会在原则上自相矛盾为核心线索(自由为前提但真实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分别讲述了资产阶级社会何以在市民社会、家庭和国家等各个领域都走向自由原则的反面。
    • 历史性批判是重点,原则性批判是重要补充。

二、从市民社会批判到资产阶级社会批判

  •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
    • 1843-1844年,马克思的中心是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来展开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恩格斯则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展开对现代社会的批判。马克思从政治革命的角度理解现代和传统社会的差异,从市民社会角度把握现代社会特性和揭示市民社会自我瓦解进而揭示现代社会的局限性。
    • 1844-1848年,马克思受到了恩格斯的启发开始在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并与恩格斯进行合作。他们已经洞察到了内在于私有财产之间的权力关系,并且明确的给出了阶级的概念。他们开始用自己的资产阶级社会概念去替代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
  • 马克思恩格斯在资产阶级概念、资产阶级社会根本特性、资产阶级社会内在矛盾的探索。
    • 第一,关于资产阶级的概念,主要是从政治革命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到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
      • 带来法国大革命的资产阶级同时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双重内涵:
        • 特殊性:是市民社会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 普遍性:带来了普遍的社会解放,因而同时具有了超越了特殊性的普遍性。
      • 带来对社会普遍解放的原因:带来了互相分离和对立的现代国家和市民社会。
        • 在现代国家中每个人都是国家的成员
        • 在市民社会中以特权为规定性的等级被取消,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机会成为像资产者一样有钱、“有教养”的人。
      • 马克思随着对市民社会的考察,对资产阶级的理解出现了变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意识到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不仅意味着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同时还被落实为资本家对工人劳动的支配和占有。
        • 结论:在私有财产的关系下,实际展开的是人对人的权力关系。
      • 《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到必须从人与人之间的物质联系(所有制关系)入手考察历史。
        • 结论:所有制既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分工关系(不仅是不同职业劳动分工,更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同时也是人对人的权力关系,即一方对另一方劳动的支配。
    • 第二,关于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主要是从对市民社会的根本特征的把握到对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的根本特征的界定。
      • 市民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两方面规定性:
        • 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相互分离和对立。每个人把自己当做目的,是“自私自利”的个体。
        •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每个人又通过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与他人出于普遍的联系之中。
          • 现代社会中人们自由交换关系没有直接的道德意义,实际内涵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对立
      • 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双重维度
        • 形式上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分离和普遍相连。
        • 内容上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统治。
      • 通过对市民社会内部权力关系的考察,思考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
        • 现代国家具有明确的阶级基础。
          • 市民社会中的权力关系(人对人的支配和剥削关系)要通过国家对社会的统治关系才能得到实现,而国家对社会的统治又被理解为观念的统治(观念对生活的规定)。
          • 资产阶级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这是一种发生在私有制关系的经济统治,但却表达为观念的统治。
    • 第三,关于现代社会的内部矛盾,主要是从对市民社会的自我瓦解趋势的批判到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矛盾的把握。
      • 市民社会无法自我维系,它必将导致极致的贫富分化和普遍的自我异化,走向自我瓦解。
      •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供求关系的波动在现实生活中恰恰意味着周期性的商业危机
      • 针对“人口论”谬论,恩格斯指出商业危机在本质上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就是这种危机将产业中的工人甩出产业体系才导致了过剩人口的现象,过剩人口出现表明了生产力被破坏和资产阶级无法驾驭如此庞大的生产力。
      • 从人与人之间的物质联系出发来理解
        • 从内在与所有制关系的权力关系出发理解阶级统治
        • 从内在于这一现实关系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出发来理解历史的变革。
      • 以上落实到资产阶级社会,马恩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社会中存在着生产力和交往形式(或所有制关系)之间的根本矛盾。一方面是在发达劳动分工体系当中的社会化生产,一方面是纯粹的私有制。因此,资产阶级社会中会产生普遍异化和绝对贫困。
        • 普遍异化是指社会化的生产力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与每一个个体相互分离,落实到工人身上是劳动成为不堪忍受的重负。
        • 绝对贫困的根源在于,在这种纯粹的私有制下,工人阶级一方面承受着所有的重负,另一方面不参与分享生产社会化的结果。
        • 马克思、恩格斯断定资产阶级社会将由于这一根本矛盾导致共产主义革命。

三、《宣言》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批判

  • 概述
    • 马克思直接从资产阶级的概念出发,系统阐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起源、本质特征和内在危机。
    • 《宣言》强调资产阶级同时具有经济的和政治的双重规定性,资产阶级社会是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共同结果。
    • 《宣言》分别从商品化、合理化和全球化三个角度来把握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本质特征,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体系的思想。
    • 《宣言》断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它具有明确的历史局限性。
  • 资产阶级的历史生成
    • 经济规定性:封建所有制的解体,新的市场逐渐产生,工场手工业发展挤掉了中间等级;现代大工厂是以世界市场为目标的生产,把中世纪的一切阶级排挤掉了。
    • 政治规定性:
      • 资产阶级上升到社会统治阶级的三个环节
        • 城关市民联合成公社,成为武装自治团体或城市共和国或者是君主国的第三等级。
        •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他们在君主国与贵族相抗衡。
        • 现代大工业呼应,通过政治革命建立起现代的代议制国家,成为整个社会的统治阶级。
    • 政治革命和人与人物质联系双维度分析洞察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对重要矛盾:
      • 一方面是行产业革命的资产阶级,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剥削关系。
      • 另一方面是行政治革命的资产阶级,带来的是对每一个人的平等地位的承认。
    • 正因这双重革命,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支配关系被限定在经济领域,经济领域的统治关系反过来以政治领域的平等关系为重要前提
    • 资产阶级的经济规定性和政治规定性之间的这一对张力所表达的恰是内在于资产阶级社会中的资本主义与民主之间的张力。
  • 资产阶级社会的本质特征
    • 商品化。《宣言》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带来了对社会关系的商品化。这里有三个层次:
      • 其一是解放,把人从封建的、宗法的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
      • 其二是以商品交换的方式重新安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以货币为中介的纯粹的商品交换关系。此种商品化没有任何内在限度,它将逐渐吞噬掉生活中的其他内容,成为生活中的唯一原则。
      • 其三是把人本身做成商品,把人和人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实现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支配和剥削关系。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关系被实现为自由交换关系,而在自由交换的形式下发生着的实际内容是人对人的支配。
      • 商品化的关键不仅在于以商品形式为中介展开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交往关系,更在于借助于商品的形式来实现人对人的经济统治。
    • 合理化。《宣言》明确指出,以商品化为前提的,由资本(资本家)所主导的生产还将不断地进行合理化。
      • 在商品化的前提下,资本以逐利为唯一目的,资本与资本之间的竞争使得资本不断地借助科学和技术来实现对生产工具的革命。
        • 这就是技术与资本合谋的过程,不断实现生产力革命。
        • 他带来的结果是对产业的不断更新、对人的劳动的日益合理化。
        • 落实到劳动者身上,它意味着人的劳动日益失去有机的性质,彻底与劳动者相分离,成为被机器所规定的劳动。
        • 落实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它一方面使社会中的人们日益分化为资产者和无产者,传统社会中的各种等级、各种固定的伦理机制都消失殆尽;另一方面,它同时也使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很难再形成具有伦理性质的新型共同体(如同业公会)。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资本和技术的合谋为特征,它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人的劳动陷入机械化和抽象化,并实现了资本对整个社会的全面统治。
    • 全球化。《宣言》进一步指出,资本在不断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不仅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带来了资本对社会的全面统治,而且还会进一步带来资本对整个世界的全面统治。宣言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 其一,是从资本与国家和世界市场之间关系的角度。
        • 《宣言》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以世界市场为导向的生产,它必然导致各民族之间闭关自守状态的结束,带来民族工业的消亡
          • 原料不一定来自本地,产品销往全世界。
          • 生产者可以来自全球市场,生产地可以再世界任何地方。
        • 《宣言》又强调指出,以世界市场为导向的资本主义生产必然带来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 资产阶级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使他们集中起来。由此必然产生政治集中,带来统一的民族。(统一的市场)
          •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全球化的产业,导致民族产业的消亡,另一方面需要统一的民族国家作为他的前提和保障。
          • 换言之,资本主义全球化不意味着国家消亡,相反的是国家作为重要机制在支撑全球化,主权国家是资本所凭靠的最重要机制。
      • 其二,是从国家和国家的角度。《宣言》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的扩张将带来资本对整个世界的普遍统治
        • 资本主义的扩张绝不会停留于主权国家,它会用竞争和战争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之内,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成为唯一的生产方式,使全世界成为资本主义的世界。
        • 对于资产阶级各民族来说,国家与国家之间将是主权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对于东方世界的那些农民的民族,他们与西方的资产阶级国家之间是从属关系(掠夺和被剥削)。
        • 实际上也是权力关系。
    • 三条线索综述
      • 商品化的要害在于,在商品交换形式之下所展开的是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经济统治关系。
      • 合理化的要害在于资本通过与技术的合谋实现了对社会的全面规定。
      • 全球化的要害在于资本在国家的支撑之下,实现了对整个世界的全面统治,并带来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剥削关系。
    • 三条线索汇合在一起,《宣言》刻画了一个行将吞噬一切的资本主义体系:
      • 以商品形式为中介,资本开始展开对人的世界和物的世界的全面掌控;
      • 借助于技术理性,资本开启了一个对社会进行无限合理化的进步过程,从而把传统社会的一切因素都消灭干净;
      • 凭靠着民族国家的机制,资本不仅全面掌控社会生活,而且必将把整个世界都拖拽进资本主义的体系之中。
  • 资产阶级社会的内在危机
    • 《宣言》明确断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陷入不可克服的危机,资产阶级社会具有历史局限性
    • 《宣言》明确提出了关于从资产阶级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过渡的思想。
    • 首先,是危机的根源
      • 在此直接继承《德意志意识形态》思路,强调资产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根本矛盾是导致资本主义商业危机的根源。两方面规定性:
        • 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将直接带来对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资本主义借助商品化、不断的合理化和无限度的全球化把人的资源和物的资源都充分调动,释放出巨大生产力。
        •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注定无法使这种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被人的社会所吸收和容纳。资产阶级所有制是纯粹的私人所有制,挤掉了社会中大多数人(无产者)对社会财富的分享,会使得巨大的社会财富无法回过头来成就社会,因此不断出现“生产过剩”。
    • 其次是危机的具体性质。《宣言》明确指出,这种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根本矛盾的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它强调,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必然原因不仅是供求关系的波动,它在根本上是由于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太过狭窄,它使得社会财富不能反过来成就社会
    • 最后是危机的必然结果。《宣言》提到了危机导致的三个方面的结果:
      • 第一,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生产过剩危机虽然是生产力反抗生产关系的结果,但它绝对无法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范围之内带来新的生产方式
        • 封建社会中内部产生的新的生产力要素可以逐渐带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先行社会革命。但资产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绝对不会以同样的方式被解决。由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所带来的巨大的生产力只能在一次次的危机中被直接消灭,它无法自动带来对社会关系的改编。
        • 《宣言》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解放道路不再可能是先有社会革命,再有政治革命,而只能是先有政治革命,再有社会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路径)
      • 第二个直接结果是大量过剩人口的产生。
        • 生产过剩不仅使大量的生产力被直接破坏,更使大量的生产者被彻底甩出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之外。
        • 这些劳动者的实际存在,为工人上升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最直接的现实前提。
        • 关于危机与革命之间的关系,《宣言》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危机,危机会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客观前提条件,但危机不会自动导致无产阶级革命
          • 在这个意义上,以彻底变革整个资本主义体系为目的的无产阶级革命只是危机必然导致的一个可能结果。
    • 《宣言》主要分三个层次直接讲述了工人何以上升为无产阶级。
      • 首先,工人不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能够脱离出资产阶级社会中工人之间残酷的自我竞争关系的工人们。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工人是被规定的被剥削的对象,工人间是残酷的自我竞争关系。
      • 其次,工人上升为无产阶级的最重要的中介是阶级斗争。这主要在三个层次中展开:
        • 1.工人反对生产工具的斗争。表达了工人对外部合理化生活的直接反对。
        • 2.工人利用资产阶级社会提供的平等的政治权利,逐渐参与社会上的政治斗争。虽以资产阶级为领导,但却是工人们理解了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权利,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联合。
        • 3.工人在危机的条件之下所展开的以变革资本主义体系本身为目的的斗争工人之上升为无产阶级意味着工人彻底超越了相互竞争的状态,达到无产阶级革命所要求的普遍性
      • 《宣言》所说的从资产阶级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决不是由资本主义社会所自动带来的过渡,它只能是由共产党所领导的阶级斗争所带来的过渡。这是一种必须由我们的自觉的阶级斗争参与其中才能被实现的必然性,因而是一种不被事先保证的必然性
        • 阶级斗争的结果:“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个阶级同归于尽”(出自《共产党宣言》)

四、《宣言》对资本主义的原则性批判

  • 两个方面的内容:
    • 揭示出内在于私有财产制度的自我否定的逻辑——私有财产制度声称以自由的原则为根据,但它所导致的却是人对人的剥削和奴役
    • 具体说明私有财产关系对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统治——它不仅在市民社会中带来了权力关系,而且还同时规定着家庭和国家
  • 声称以自由为原则的现代社会走向了自由的反面,带来了资本对人的全面统治和人对人的剥削与奴役。(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正相对立)
  • 原则性批判
    • 对私有财产制度的自我否定逻辑的批判。
      • 私有财产制度以自由为原则的两种表达:
        • 政治经济学强调私有财产源自于个人劳动。
        • 黑格尔法哲学强调私有财产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定在,私有财产制度是对每一个平等的人格地位的客观保障。
      • 马克思的反驳:
        • 私有财产的内涵只是资本。
          • 在资产阶级的社会中私有财产以被垄断在资本家手里的资本的形式存在,它来源于工人的雇佣劳动,而且还将带来对工人的进一步的雇佣和剥削
          •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劳动者无产为前提,在此前提之下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制度被实现为资本对于工人的雇佣劳动的剥削
          • 因此,私有财产其实是一种被资本家所垄断的来自于工人社会化劳动的资本通过这种垄断来对工人进行统治
        • 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绝不是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客观保障,它只能导致资本对人的全面统治。
          • 私有财产制度必然导致资本对人的统治。
          • 资产者可以通过占有资本而分享对社会的统治。
          • 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最终带来的是资本主义体系对人的掌控,任何人都没有个体性。
          • 资本对人的全面统治被具体实现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支配。资本家的个体性不是人的自由个体性,而是对资本权力的具体实现。
          • 结论:私有财产制度实际上正是自由的反面。
    • 私有财产条件下的家庭和国家的进一步批判。
      • 黑格尔认为现代伦理生活必然的分为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领域。
      • 家庭以直接的、未经反思中介的普遍性概念为根据。
      • 市民社会以内在于普遍性概念中的特殊性环节为根据。
      • 国家以具体的普遍性(即经过反思中介的普遍性)概念为根据。
    •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社会中根本没有黑格尔意义上的家庭和国家
      • 资产阶级社会中没有家庭
        • 从无产者的方面看,是指无产者由于没有财产根本就无法组建家庭。这反过来说明实际存在着的资产者的家庭一定只是以私有财产为原则的。
        • 从资产者的方面看,是指其家庭以私有财产为原则,在家庭成员关系的形式之下,实际展开的是丈夫对妻子的占有和支配关系。(资产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作单纯的生产工具的)
        • 在私有财产关系的支撑之下,在家庭中所展开的丈夫对妻子的权力关系堪比在社会中所展开的资产者对雇佣劳动者的权力关系。
      • 对民族国家的批判
      • 工人没有祖国 两方面具体内涵:
        • 一方面,资产阶级是有祖国的。资产阶级对内借助民族国家来实现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对外借助民族国家来实现对落后民族的剥削、对其他资产阶级民族的竞争。
        • 另一方面,工人没有祖国。各民族国家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而工人没有任何私有财产。
        • 从以上两方面得出结论:实际存在着的只以民族国家的面目出现的资产阶级国家,它所带来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普遍自由关系,而是资产阶级对无产者阶级的统治和资产阶级民族对落后民族的统治
    • 本部分通过直接反驳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共产主义的种种错误攻击,马克思、恩格斯有力的指出:资产阶级一方面自称以自由为原则,另一方面又把该自由原则落实为私有财产关系,这种资本主义式的私有财产关系最终带来的却只是资本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奴役。
    • 原则性批判的意义:
      • 反驳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于共产主义的错误观念。
      • 进一步深化历史性批判。
        • 以私有财产关系为中介,资本不仅统治着市民社会,而且还吞噬了家庭和国家。
        • 指出资产阶级社会必然陷入以生产过剩为主要特征的商业危机。
        • 由于资产阶级社会一方面声称以自由为原则,另一方面又必然会带来对人的自由个性的取消,资产阶级社会还必然会陷入意义危机。
    • 不难看出,无论是由生产力和所有制关系的矛盾所导致的商业危机,还是由自由和奴役之间的对立所导致的意义危机,他们所表达的都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否定的逻辑

五、结论

  • 《宣言》与其时代之间的关系
    • 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看,《宣言》的直接时代背景是处于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
    • 170年发展后,资本主义已经先后经历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有组织的资本主义(organized capitalism)和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三个重要发展阶段。每一次资本主义转型都有学者声称《宣言》已经被资本主义转型所超越、已彻底失去现实解释力。他们强调《宣言》只属于产生了它的那个时代,它无法回应我们当前这个时代的重要主题。
    • 正确把握《宣言》双重批判会认识到:《宣言》所展开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对资产阶级社会和前资产阶级社会之间根本差异的界定,它绝对不会简单地因为资本主义的阶段性转型而失效。
  • 《宣言》的当代意义
    • 首先,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正是对《宣言》在历史性批判中所提到的关于资本主义体系思想的最好确证。在新自由主义下,一方面有对商品化、合理化和全球化逻辑的彻底展开,另一方面又同时有多种生产方式和多种剥削方式在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中共存的问题。
    • 其次, 2008 年以来的全球资本主义的危机再度表明,由于生产力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必然会陷入生产过剩性质的危机,且危机必然致使大量的“过剩人口”产生。
      • 全球资本主义条件下三重意义的“过剩人口”
        • 在发达国家有由于资本的全球化所导致的失业人口;
        • 在发展中国家有大量的由于产业转型所导致的失业人群;
        • 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大量的既失去了土地又无法成为资本所要求的劳动者的双重意义上的“过剩”人口。
    • 再次,自二战结束以来直到现在,西方的政治思想家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通过现代民主政治来限定资本的现实道路。2008年全球危机以后,“民主+资本主义”遭遇到极端严重挑战。面对着危机和在危机背景之下所兴起的各种保守主义的力量,民主政治显得空前虚弱,极易被绑架。与此同时,伴随着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在社会上的普遍流行,家庭似乎也日显虚弱,在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更好像是出现了家庭解体的趋势。
    • 所有这一切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宣言》对资本主义的原则性批判的确证。
  • 所有这些都一再表明,《宣言》不仅属于产生了它的那个时代,它也同样属于我们这个时代。

笔者注:

  1. 张双利教授的《论<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发表于2018年,正值《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心情表态
+1
0
+1
0
+1
0
+1
0
+1
0
+1
0